4种“隐形霸凌”正在幼儿园流行, 老师不说, 家长要懂得预防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0:27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我问她是不是没拿到心心念念的小红花,她却小声说:“小雨说我跳绳不好看,今天玩老鹰捉小鸡时,她们都不让我当小鸡。”

看着她攥紧衣角的小手,我突然想起上周她回家说“没人愿意和我分享积木”,当时我还以为是小孩子闹别扭,现在想想心里直犯怵。

什么是“隐形霸凌”?了解一下有好处

你以为幼儿园里的欺负都是推推搡搡、哭哭啼啼?其实现在的孩子早学会了更“高级”的伤害。

⭕不打人却孤立你:故意不让你加入游戏,用“你太矮了”“你穿的衣服不好看”当理由;

⭕不骂人却操控你:“你要是跟小明玩,我就不带你玩了”,一句话让孩子在朋友圈“选边站”;

⭕笑着说出伤人话:“爱哭鬼”“小胖子”这些外号,说得人哈哈笑,听的人偷偷抹眼泪;

⭕把你当空气:你主动搭话,对方扭头就走,一群人聊天,唯独跳过你。

这些藏在小朋友背后的“软暴力”,正在悄悄啃食孩子的自信心,真没有危言耸听,家长一定要重视。

美国儿童心理学会研究发现:3-6岁孩子遭受隐性霸凌后,出现社交退缩的概率比同龄人高42%。

而这类伤害往往因为没有明显伤痕,连老师都很难及时发现。

这4种“隐形霸凌”正在幼儿园流行,家长要懂得预防

1、“你不能和我们一起玩”(故意排挤型冷暴力)

邻居家儿子天天说“幼儿园没人跟我玩”,有天终于憋出实话:“他们说我是‘外来人’,不让我和他们一起玩。”

对孩子来说,被群体拒绝就像“被世界抛弃”。

长期被排挤的孩子,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,甚至觉得“是我不够好才没人喜欢”。

家长可以这样做:

✔提前和孩子玩“备选游戏”:“如果豆豆不让你玩,你可以找乐乐搭积木呀,上次你们合作搭的城堡多好看。”

✔帮孩子列“安全名单”:在书包里放张小卡片,写上2-3个友好小朋友的名字,告诉孩子:“你永远有别的选择。”

2、“你敢跟他玩,我就不理你”(社交操控型小霸权)

同事女儿哭着说:“小花说我必须只和她玩,不然就叫大家都不理我。”

3岁孩子就懂得用“关系威胁”控制同伴,被操控的孩子会陷入“怕得罪人-被迫顺从”的循环,慢慢失去独立社交的勇气。

家长可以这样做:

✔教孩子分清“朋友”和“领导”:“真正的好朋友会让你开心,还是让你害怕?”

✔带孩子练习“拒绝话术”:对着镜子说:“我想和谁玩是我的自由,你不能管我。”

3.“爱哭鬼、小黑炭”(侮辱性玩笑型霸凌)

小区宝妈发现儿子突然抗拒上幼儿园,追问半天才知道,同桌天天叫他“结巴王”,全班跟着学他说话。

英国《儿童心理学》杂志调查显示:超过60%的孩子会因为长期被起侮辱性外号,出现自卑、厌学倾向。

家长可以这样做:

✔教孩子“冷静三连招”:直视对方眼睛说“我不喜欢你这样叫我”,如果对方继续,转身找老师或玩别的玩具;

✔和孩子玩“反嘲笑游戏”:用毛绒玩具扮演“坏孩子”,练习怎么用坚定语气表达不满。

4.“我们都没听见你说话”——故意忽视型冷暴力

女儿曾哭着说:“我跟小雨打招呼,她看都不看我,还跟别人说‘别理我’。”

长期被无视的孩子会陷入自我怀疑:“是不是我真的很差劲?”

这种心理阴影可能延续到小学、甚至成年后,家长别不在意。

家长可以这样做:

✔教孩子主动刷存在感:“你可以大声说‘我也想玩,带我一个好吗?’,声音大一点,别人才知道你在认真表达。”

✔带孩子拓展社交圈:“今天试试和新来的糖糖分享贴纸吧,妈妈发现她总对你笑呢。”

三步走,帮孩子告别“毒友谊”

孩子进入幼儿园“小社会”,他们的交友情况,确实是很多家长比较担心的问题,如果发现孩子遭遇隐形霸凌,别急吼“不许跟他玩”,也别硬来。

可以和娃一起定个慢慢疏远计划,按照以下三步来,帮孩子告别“毒友谊”。

第一步:先学会说“不”

教娃直接表明态度:“我不喜欢你总说我笨,以后不想跟你一起玩了。”

要是娃不敢说,在家和娃演“对手戏”,练熟了再实战。

第二步:少接触,淡关系

别一下子断干净,不然孩子容易慌。

可以先让娃“降级”友情:“以后课间休息,找小雨玩滑梯,少跟他待一起。”

从“最好的朋友”变成“普通同学”,关系淡了,伤害也就小了。

第三步:主动找新朋友

给娃找点“盼头”:“听说隔壁班的糖糖也喜欢绘本,咱下周约她一起看呗?”

孩子“忘性大”,有了新朋友的正向互动能激活孩子大脑的 “快乐神经”,覆盖掉之前的不愉快。

结语

儿科心理学专家张教授曾在讲座中说:“3-6 岁是孩子社交认知的关键期,隐性霸凌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,可能比身体伤害更持久。”

家长别用小孩子哪有那么复杂来安慰自己,你的一次没在意,可能让孩子用十年去治愈。所以,一定要重视。